WHC减速机属于圆弧蜗轮减速机,WHC200圆弧齿蜗轮减速机蜗轮传动是点啮合传动,齿面所承受的载荷集中在有限宽度的瞬时接触区上,弯曲应力较大。当制造质量较好,齿轮材料适中,以经过充分的跑合后再承载运行时,圆弧齿轮的轮齿多数是由于疲劳折断而失效。当重合度较小时,在啮合过程中,齿宽中部同时工作的瞬时接触点数和瞬时啮合齿对数少,应力较大,故常发生轮齿折断。当重合度尾数较小时,齿端也有较大应力,断口可能延伸到轮齿端部。另外,当材料或执处理有缺陷,或齿轮有其他损伤如点蚀,胶合等,或有严重的过载或冲击,也可能引起轮齿的折断。





效率
效率计算公式如下:
效率=输出功率/输入功率)*百分之百
由于减速机运转时内部存在摩擦及震动,部分输入能量将转化为热能等非工作消耗,效率就是减速机输入能量的利用率,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我干偷书、我干转速、润滑油粘度、轴承摩擦阻力及蜗轮副材质的摩擦系数等。每种规格、传动比的减速机,其效率值各不相同。
效率
效率计算公式如下:
效率=输出功率/输入功率)*百分之百
由于减速机运转时内部存在摩擦及震动,部分输入能量将转化为热能等非工作消耗,效率就是减速机输入能量的利用率,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我干偷书、我干转速、润滑油粘度、轴承摩擦阻力及蜗轮副材质的摩擦系数等。每种规格、传动比的减速机,其效率值各不相同。
蜗轮减速机是一种常见的动力传动装置,其速比(传动比)是参数之一,直接影响设备的输出扭矩和转速。速比定义为输入轴(蜗杆)转速与输出轴(蜗轮)转速的比值,通常由蜗杆的头数(Z₁)和蜗轮的齿数(Z₂)共同决定,计算公式为:速比i=Z₂/Z₁。例如,若蜗杆为单头(Z₁=1),蜗轮齿数Z₂=40,则速比为40:1,输入轴转40圈时输出轴仅转1圈。
速比范围与特点
蜗轮减速机的速比范围较广,单级减速通常为5:1至100:1,通过多级串联或特殊设计可达1000:1以上。其特点包括:
1.大速比能力:蜗轮蜗杆的啮合方式可实现高减速比,适合需要大幅降低转速、提升扭矩的场景。
2.自锁性:当蜗杆导程角小于摩擦角时,反向传动自锁,防止负载倒转(如起重机、升降机)。
3.效率与速比关系:速比越大,传动效率越低(通常单级效率为60%-90%),需权衡输出性能与能耗。
影响速比选择的因素
1.负载需求:高扭矩应用(如重载提升设备)需选择大速比,以放大输出扭矩;低负载场景(如输送带)可选较小速比。
2.输入转速:电机转速较高时,需通过大速比降低输出转速至合理范围。
3.空间限制:单级大速比结构紧凑,适合安装空间受限的场合;多级减速可实现更大速比但占用更多空间。
4.效率要求:频繁启停或长期运行的设备需避免过低的传动效率,防止过热和能量浪费。
典型应用场景速比选择
-起重机械:常用速比20:1~80:1,兼顾自锁性与高扭矩输出。
-自动化设备:速比10:1~50:1,满足精密控制需求。
-输送系统:速比5:1~30:1,平衡速度与动力。
-包装机械:速比15:1~60:1,适应间歇性高负载。
选型建议
1.根据负载类型(恒定/冲击负载)计算所需扭矩,结合电机转速确定速比范围。
2.考虑效率与散热:大速比需加强润滑或选用高精度蜗杆副。
3.留有余量:实际速比应略大于理论值,避免长期满负荷运行。
4.咨询制造商:特殊工况(高温、粉尘)需定制材料或速比方案。
总结
蜗轮减速机的速比选择需综合机械性能、空间限制和能耗效率,合理匹配速比可显著提升设备稳定性和寿命。工程师需结合具体工况参数,通过计算或优化选型,必要时借助厂家的技术支持。
